首页» 专题活动»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热点要闻

传承中棉所精神 扎根新疆实干兴农

——中棉所服务新疆三农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24日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作者:冯文娟 宋晓轩 梁冰

  

    从繁华的北京,到艰苦的农村,再到边远的新疆,建所62年来,一代代中棉所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守科技强国初心,勇担棉花科研国家队使命,以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中棉所精神,不遗余力推动国家棉花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017年9月唐华俊院长在阿拉尔综合试验站调研

  

  新疆的九月,是一幅和谐的画卷。炸蕾吐絮的棉田里,一朵朵白绒绒的棉花开得正旺,这就是有名的新疆棉花。新疆由于热量丰富,日照充足,降水稀少等气候特征,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在国家方针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棉花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如今,新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产业成为了新疆农业的核心支柱。面向棉花生产主战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积极推进实施新疆转移战略,扎根新疆实干兴农,攻坚克难,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传承实干精神 到棉花主产区去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棉花产业布局“东移北上西进”的转变,中棉所就开始向新疆布局科研力量,1998年10月在新疆阿克苏设立了南疆生态试验站。南疆生态试验站成立时,恰逢新疆阿克苏地区引进推广中棉所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5,由于其抗病性、丰产性好,深受当地政府、兵团欢迎,进而在全疆快速推广。与此同时,设在石河子北泉镇的北疆生态试验站,为中棉所36在石河子及其周围推广做了许多工作,大家都干劲十足,努力克服艰苦条件。

  南疆试验站最初设在阿拉尔(农一师九团团部)种子加工厂内,条件很是艰苦。一年后在气象站租赁了一间办公室。住宿则是在三里地外租了小院,与外单位人员混住在一起。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试验站里就李运海一个人,既是站长,又是工作人员。那时候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没有自来水,自己打了口井,抽上来的水都是浑浊的,必须放置澄清一段时间后才能做饭、饮用,用这种水洗床单,洗出来的都是黄色的。冬季天冷,自己烧土锅炉,因没有温度控制装置,李运海与大家夜间轮流值班,防止锅炉温度过高或过低。春节期间正值棉花种子加工、销售旺季,李运海连续几个春节都是在新疆度过的。从此,他在新疆广袤的棉田里扎下了根,至今已经21年了。

  试验站工作人员徐春英回忆起当时下团场的日子,说到:“一次称完花快夜里12点了,不见孩子了,我坐在地头哇哇大哭,后来往车上装花时,发现孩子睡在棉花堆里了。”个中艰辛,令人感叹。两个生态试验站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促进了棉花新品种中棉所35和中棉所36在新疆南疆和北疆大面积推广,解决了当时棉花生产遇到的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等问题,发展了新疆棉花生产,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中棉所35获得2002年刘永龄科技奖、2006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中棉所36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余年间,迭经温宿青年农场、农一师七团等数次变更,2014年1月,经所领导与农一师协商,南疆生态试验站搬迁至阿拉尔市十团,更名阿拉尔综合试验站。同时,北疆生态试验站改名石河子综合试验站。自2014年起,每年有20个课题组100人次在站开展各种试验工作,现已初步建成集棉花育种、植保、栽培、创新、示范为一体的综合科研平台。阿拉尔综合试验站增挂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牌匾。

  

  阿拉尔试验基地试验用地

  

  艰苦奋斗攻难关 砺得棉花遍地香

  

  新疆棉区迅猛发展的同时,在生产上也带来了一些瓶颈问题,包括盐碱、干旱、低温等胁迫,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迅速蔓延,棉花品质差等严重影响新疆棉花的稳定发展。针对新疆产棉区生产中的瓶颈问题,中棉所研究员严根土及其团队历经二十余载年的协同攻关,在棉花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搞棉花抗逆育种需要到偏远的盐碱、干旱地区去做实验,为此,他经常远赴新疆选种,一年的行程将近10万公里。90年代,交通不那么发达,从安阳坐火车到乌鲁木齐,再转车到南疆,在南疆3个选种点之间奔波,来回需要将近半个月的时间,但是像严根土一样的中棉所人从未放弃。棉花育种需要仔细观察每个世代材料的性状,严根土及其团队常年在试验田驻点,在炎炎的夏日里,钻在齐腰深的棉花地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任凭汗水湿透衣衫。在人们看来,他们跟农民没什么两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他们付出的不光是农民的体力劳动,还需观察、记录、探索、研究等难以想象的脑力劳动。天道酬勤,历经16个世代选育,育成了耐旱碱、铃大且衣分高、丰产稳产性突出的中棉所49,于2004年分别通过自治区和国家审定。中棉所49推广以后,丰产、优质、多抗等优势显著超过当时南疆棉区的主推品种,并取代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引领了南疆棉区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中棉所49连续13年成为我国主栽品种。近两年,中棉所49推广应用面积占南疆棉花种植面积的65%以上,占全国总面积的15.5%,保持了在全国棉花产业的突出地位,“多抗稳产棉花新品种——中棉所49的选育技术及应用”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棉所49田间培训(新疆喀什)

  

  针对新疆棉花生产品质差的问题,近年来,中棉所积极行动,多次向新疆自治区政府提出发展新疆优质棉的建议,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李鹏新等领导的高度认可。为进一步突破棉花产业发展困境,建设我国中高端优质原棉生产基地,建立棉花生产供给新模式,推动棉花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11月28日,中棉所联合全国涉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加工、流通、纺织、服装企业及有关生产棉区政府或农业主管部门等共200余家单位在北京共同组建了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依托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围绕“种-水-肥-药-械”生产链一体化和“科研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产业链一体化的“生产链+产业链”的“双链驱动”战略,中棉所积极行动,在新疆推动优质棉生产,筛选了中641等高品质棉花材料,并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保障CCIA高品质棉花生产,推进产销对接,签订《CCIA棉花产销订单合同》6份,实现订单生产面积40余万亩,产量5万多吨;与河南永安纺织有限公司等10多家大型或上市棉企签订协议,建设CCIA高品质棉花生产、加工、纺织、服装等基地10多家,有力推动了新疆棉花产业提质增效。

  

  国家棉花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培养专业人才 服务新疆棉花发展

  

  为培养具备深厚棉花科研、产业相关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独立从事与棉花生产和加工等相关领域和部门的科技推广、开发应用、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着重解决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和瓶颈问题,创新重大科技成果,为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并辐射推动中亚棉花产业发展,实现棉花西进中亚的战略目标,2015年8月24日,由中棉所、塔里木大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合作共建了我国首个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棉花专业型机构——棉花科学学院,并开设了棉花科学学院棉花实验班。

  

  棉花科学学院揭牌仪式

  

  实验班学生通过自愿报名、班主任择优推荐、中棉所及塔里木大学各级领导层层把关遴选组成,在中棉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毕业后除颁发塔里木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外,还颁发中棉所结业证书。为做好实验班学生在所期间的培养工作,中棉所多次组织专家研讨教学方案,在充分考虑学生已修课程的基础上,凝练出棉花生物学导论、棉花专业英语、科技论文写作等18门主修课程。同时,为使学生及时跟踪、全面了解棉花科技发展前沿,还专门增设《棉花生产与科研前沿进展》课程,主要邀请国内外棉花领域知名专家采取报告、讲座形式进行讲授。同时,为每位学生指定了所内导师,负责指导学生主修课程之外的生产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学院成立以来,中棉所和塔里木大学通力合作,已连续开设四届棉花实验班,累计培养82名棉花专业人才,为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培养了优秀的后备人才。除合作共建棉花科学学院外,近年来,中棉所积极推动与新疆地方政府的合作,推进实施“四个转移”(科研工作、产业发展、联盟、试验农场工作重点向新疆转移),先后于2013年11月与新疆建设兵团第八师、2014年1月与第一师、2016年10月与第七师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中棉所在新疆的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为推动新疆棉花产业升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西部农业研究中心 助力新疆棉花产业腾飞

  

  新疆位于西北边陲,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中棉所积极贯彻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地方政府积极要求和大力支持下,围绕区域农业科技发展亟需,于2010年着手谋划建设以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为核心,与西部现有科技创新单元形成优势互补的西部农业新型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农业科学院西部农业研究中心,促进新疆,带动西部,辐射中亚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按照中国农科院工作部署,中棉所承担起了西部农业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在没有建设基础的地方,要建设西部农业研究中心这样一个大规模、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平台,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但是中棉所迎难而上,积极派出人员与新疆地方政府沟通协调,加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9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三方共建的综合性农业科学研究机构——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唐华俊院士在成立大会上指出,西部中心的启动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科院建院60周年贺信中提出的围绕“三个面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科研院所,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整体跃升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快完善中国农科院在全国农业科研整体布局,推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我国与中亚地区农业科技合作,实现“服务产业重大科技需求、跃居世界农业科技高端”战略目标的重大部署;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农科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签署的农业科技合作协议的一项重大安排,更是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执行中央有关部委及新疆自治区人民政府“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计划,整合资源和力量配置、促进协同创新,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项战略行动。2019年,院党组书记张合成,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也专程调研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建设,并对中心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

  张合成书记一行考察西部中心综合服务楼建设用地

  西部农业研究中心成立两年来,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实施了“西部中心科辅设施及田间工程改造项目”,改善了试验田设施;编制了“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预算投资2.5亿元。2019年,西部农业中心承接了院属21个研究所52个创新团队的科研试验工作,开展了多种作物的新技术示范,推进国家西部果业创新联盟实体化运行,注册成立了新疆西域瓜农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充分发挥了平台作用。

  

  开展科技扶贫 助力南疆脱贫攻坚

  

  兵团第三师51团4连居民95%以上为少数民族,棉花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当地棉花生产机械化水平低,以传统粗放式管理、手采棉为主;棉花种植成本较高、经济效益差,优质棉比率低。可以说,三师51团4连是兵团经济最不发达、植棉技术最落后的连队。2018年,中棉所联手西部农业研究中心和国家棉花产业联盟,在兵团科技局、农业局、兵团第三师的大力支持下,与“访惠聚”工作队融合,以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科技示范为抓手,创新管理模式,专家们克服与少数民族棉农沟通的语言障碍以及人多地少、气候恶劣、耕地条件差、极度缺水等不利条件,在51团3连流转155户民族棉农土地1308亩,以中棉所最新科技成果“双30”棉花新品种中棉所96A为核心技术,配套“宽早优”栽培新模式,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示范,成功实施了“南疆优质棉持续高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工程”。实现了“种-水-肥-药-械”生产链一体化操作,产量比周围棉田增产100~150公斤/亩,品质达到双30,增产30%以上,在当地棉农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打造了科技扶贫“51团模式”为新疆棉花提质增效作出了有益探索,为南疆脱贫攻坚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018年10月在51团召开的“国家棉花产业联盟科技扶贫暨棉花绿色发展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

  

  围绕中国农科院科技帮扶重点贫困县工作部署,中棉所以“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哪里,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就到哪里”担当精神为引领,结合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参照“51团模式”等精准扶贫模式,积极推进新疆巴楚县、伽师县、莎车县的科技帮扶。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技扶贫工作方案》,提出了科技扶贫工作的总体要求,成立了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科技扶贫重点工作任务及分工,制定了预期目标,以确保研究所科技扶贫工作做到实处。并由党委书记潘燕荣、副所长张西岭分别带队,深入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开展科技扶贫实地调研,对接科技扶贫工作,为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扶贫实施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在莎车县、伽师县、巴楚县分别设立科技扶贫工作组,开展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观摩与培训会,因地制宜实施科技帮扶,助力新疆乡村振兴。

  

  实施“棉花外交”战略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近年来,中棉所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借助在棉花科研上的强大优势,展开了“棉花外交”战略,依托中棉所在吉尔吉斯斯坦设立的中亚综合试验站,积极推进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五国的全面战略合作,坚持“技术走出去、原棉引进来”,以建设“中亚试验站”为支点,共同打造“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签订合作协议,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建立了棉花科技示范园和中-乌棉花联合实验室,推广中国良种和良法,示范效果显著;中棉所44、中棉所59、中641通过吉尔吉斯审定,对提升当地棉花整体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尔吉斯共和国农业部部长阿利达拉里耶夫为棉花所技术人员颁发吉尔吉斯农业部最高嘉奖

  

  为了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中棉所围绕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发展进行了国际合作交流,2018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1+3”科技示范园布局模式,使用中方农药、化肥、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料及拖拉机、播种机、滴灌等设备,完全采用乌方品种,使用中棉所栽培管理措施,技术合作在棉花种植领域全面展开。示范园采用中国滴灌技术后,棉花全生育期耗水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用中国技术种植的1000亩棉花试验田,产量达到每公顷4.5吨,比原来的产量高1倍以上。中国植棉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中棉所对该国正在进行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建设联合实验室、开展共建棉花制种车间等合作项目。目前,中棉所乌兹别克斯坦的试验田面积已扩展到3000多亩。中国植棉技术也引起了当地种植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棉花生产企业的关注,准备采用中国植棉技术。中国植棉技术让乌兹别克斯坦提升了棉花生产能力。时下,中棉所的科研成果正在向中亚其他国家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