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农科巾帼心向党 科研建功新时代

巾帼建功标兵——金黎平 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9-03-21 | 【 字体:    

土豆惠大众   巾帼立新功

爱岗敬业  科研产出结硕果

自1984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金黎平与马铃薯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科研上,她巾帼不让须眉,率领团队在主产区设立了10来个育种基地,并担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薯类生产专家组组长和薯类学科群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主持和协调全国马铃薯研究工作,每年一多半时间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全国各地的育种基地和各主产区,风雨兼程是家常便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产业发展和科技水平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金黎平作为团队首席专家带领团队长期致力于马铃薯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重要性状生物学和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研发,经过30多年来长期研究,保存评价了数千份种质资源,建立了种质资源基因库和数据库,创制了大量突破性育种材料,开发和验证了一批育种实用分子标记,建立了马铃薯高效育种技术,育成了抗旱广适中薯3号和丰产抗晚疫病中薯5号等22个国审和3个省审鲜食和加工用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推动了我国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同时,团队创建了包括品种快速病毒脱除、组培苗快速扩繁和原原种工厂化生产的高效种薯生产体系,在不同生态区域集成了与育成新品种配套的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加速了新品种推广应用,实现了高产高效。2006年她获得宁夏自治区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11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2016年获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人“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授予“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称号,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产业扶贫 农民鼓起钱袋子

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产业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金黎平深感肩上重任,积极参与国家层面马铃薯产业顶层设计,带领团队人员常年奔波在产业扶贫第一线,足迹遍布乌蒙山区、六盘山区和燕山-太行山区等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的马铃薯主产县,制订发展规划、建立研发基地、培养当地人才、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指导,经过金黎平团队和当地部门多年共同努力,这些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斐然。如在毕节培育出低代优良品系540份,中高世代抗病、高产、优质的优良品系94份,合作审定了一个新品种中薯20号。建立马铃薯脱毒种薯扩繁示范区3万多亩,示范推广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30万亩,指导当地建立了脱毒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并培养了1名博士,极大地推动了当地马铃薯品种选育和更新进程。如今马铃薯由“土蛋蛋”实实在在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针对贫困地区对马铃薯品种资源和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金黎平率领团队联合当地单位先后在宁夏、甘肃、贵州和内蒙古建立多个马铃薯专家工作站,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提供马铃薯资源、技术和学术交流以及咨询服务,开展品种选育和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工作,她和团队以育种基地为纽带,整合各方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产业规划、培训和推广宣传等活动,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系和品种丰富当地的品种结构,推广一批新技术,推动马铃薯由温饱作物变成了创收致富作物,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马铃薯价格也由几分钱涨到几毛钱,撑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捐资助学 贫困孩子露笑颜

金黎平满怀爱心和社会责任,在爱岗敬业和产业扶贫忘我工作的同时,心里一直牵挂着那些因贫失学的孩子。金黎平在“山大沟深、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考察马铃薯生产时,每每看到路边光着脚丫赶着上学的孩子们,看到学校里艰苦的条件和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她决定要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自1998年开始,金黎平用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多年不辍坚持捐资捐物,助学帮困,先后在江西九江水灾后、四川北川地震后、广西大化、宁夏西吉和贵州毕节等地向学校捐书、向慈善机构捐款和定向资助贫困学生等多种方式捐资助学。她定向资助的西吉县6名贫困学生完成中学学业,其中2名学生成功考上大学。2017年6月,她向毕节市慈善总会捐赠50万元,与毕节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资金共同成立了“毕节市慈善总会·金黎平·毕节助学基金”,将每年资助150名毕节地区农村贫困学生。金黎平本人没有出现在捐赠现场,待人问及也只是淡淡回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希望有更多人来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