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专题活动» 农科巾帼心向党 科研建功新时代

巾帼文明岗——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

文章来源: | 作者: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9-03-21 | 【 字体:    

巾帼建功,促进农业环保,支撑乡村振兴

农田有机污染生物消减创新团队组建于2016年,在编职工5人,团队成员均为博士学历,其中女性3人。团队重点开展污染物危害机理和防控机制理论研究、防治和修复关键技术研发等工作,旨在提高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团队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2项、子课题2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3项,实现国家基金立项团队全覆盖;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2项。为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及美丽乡村建设,团队开展了东北、黄淮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代表性农业主产区的有机和重金属污染全面调研工作,识别研究区的污染程度和污染来源,制定污染详查和修复方案,有效推进污染地区农田修复工作,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团队女性带头人翁莉萍研究员于1996年前往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留学并留校工作,2016年作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特聘研究员在环保所继续从事农业相关研究。多年来,针对土壤纳米颗粒表面的化学反应及对多种元素的化学形态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她建立与发展了先进的化学计算模型,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先后获得瓦格宁根大学土壤化学杰出研究奖;2007年,获得荷兰瓦格宁根大学青年人才奖励基金;2011年,获得荷兰自然科学基金(NOW)优秀女科学家人才奖励基金和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土壤化学杰出研究奖。,现为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农田与农产品重金属源解析与污染特征研究”项目的项目首席。

近年来,团队利用国际先进的道南膜技术、多表面模型技术、分子生态学和微生物学、生物电化学技术等开展有机化学品和重金属污染过程、转化机制和调控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生态和生物防治及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以期实现农业面源和重金属产地环境地力提升、污染物超标农田的有效防治、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有效提升等多重目标。开展土壤动物和功能微生物等土著工程生物协同强化降解有机化学品修复技术,构建农田土壤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协同强化降解的原位高效防控关键技术模式并示范推广;自主研发活性炭空气阴极和碳基阳极燃料电池,构建了土壤微生物电化学修复体系;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建立了用于计算土壤元素化学形态的“多表面模型”,推动了化学机理模型在环境样品研究和环境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推导了带可变电荷纳米颗粒的自由能变化的数学表达式,纠正了最初的配体和电荷分配模型中的重要错误,推进了元素的化学形态机理模型向更接近环境体系中样品真实过程的发展;建立了自由离子分析方法-DMT法中离子移动的动力学模型,撰写了指导DMT应用的指南,为这一独特方法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和水体不同种类颗粒表面的分布规律,预测了有机质分子的分子量与其在矿物颗粒上吸附强度影响。这些研究成果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环保事业的发展,支撑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

此外,团队积极参与所妇联组织的“巾帼心向党调研送技术”扶贫助困社会公益活动、六一儿童节亲子“护绿”活动、“芳华晕染家风暖,心系脱贫畅谈酣”的绿色骑行与座谈沙龙主题活动等,组织参与为国家级贫困县内蒙古奈曼旗捐赠图书和教具的活动。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文明祭扫、卫生清扫等志愿活动,有效助力了天津市区两级创文创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