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学习园地» 调查研究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文章来源: | 作者:manager  点击数: 次 | 发布时间:2010-07-12 | 【 字体:    

 

中国科学院创新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223院党组副书记、直属机关党委书记罗炳文带领机关党委部分同志到中国科学院开展了创新文化建设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9986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率先进行知识创新工程试点。1998年底,中国科学院党组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文化,并将此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五大目标之一。伴随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文化创新活动。

经过近七年的实践,创新文化建设已经为中科院大多数职工所认同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重要成果,创新文化建设也得到了科技界、学术界和许多地区、单位的广泛响应。2006年,创新文化建设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成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建设先进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创新文化建设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机遇期内如何实现国家富强、经济腾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中科院认为,经济的发展关键要靠科技推动,尤其要靠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只有率先实现科技上的跨越,才能实现经济上的跨越。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投入少、基础差。这就要求科技人员更加合理的使用经费,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只有好的科技发展战略与科研体制是不够的,还要有好的科技文化。“文化不光是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提供精神方面的动力,同时也是保证推进高水平科研工作、实现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氛围与环境。”

中科院认为,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对于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是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中国科学院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同时,全面推进创新文化建设,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他们还认为,中国科学院担负着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创新贡献的历史重任,所以应当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为丰富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出应有贡献,这也是中国科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尽的责任和崇高的使命。

二、创新文化定义、内容与作用

中科院认为,创新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一种表征,文化创新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精神产品的创新,它是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新文化,也属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先进文化范畴。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是在传承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两弹一星”精神及“三老四严”的科学态度为主要内容的优良文化基础上,融入新时代特征的文化,是激励创新的文化,是有利于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氛围,是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与整体价值准则相关的群体创新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主要是针对科技创新的文化,是科学文化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由三个层面构成: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物化层面。物化层面,包括优美的环境,便捷的工作园区,科学的形象设计等,这是创新文化的最外部的体现;制度层面,包括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符合本单位发展方向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对创新文化建设起着引导作用;精神层面,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精神等,是创新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创新文化的三个层次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其本质内涵是爱国奉献的价值观,追求卓越、允许失败的创新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重协作、讲大局的团队精神。

由于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得到了国家支持,有了强大的资金投入,所以中科院的创新文化建设首先从物化层面开始,进行了中科院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研究所园区改造和重建工程,使绝大多数研究所的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条件达到了一个较高水平。

中科院创新文化价值理念的核心:以创新为民为宗旨,以科教兴国为根本。

中科院认为决定创新文化的一些要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积淀、开放程度、有一定的认同感和理想信念。

中科院创新文化愿景:唯实、客观、三老四严、求真、理性、科学、创新、公平、公正、民主。

中科院认为科技创新的要素:投入是基础,人才是根本,文化是灵魂,制度是保障。

中科院认为创新文化的功能:催发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维系创新活力。

中科院认为创新文化的作用:体制创新的润滑剂;学科交融的土壤;持续创新的充分条件。

三、创新文化的实践

(一)研究入手。启动课题研究,为在全院开展创新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措施。中科院先后组织过三次大的课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创新文化的内涵;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国内外环境对创新的影响;文化转型期间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关键环节;对创新文化的评价等。

(二)试点先行。2000年和2002年分别选择了9个和12个单位进行试点,逐步总结经验,然后在全院推广。

(三)政策导向。将创新文化建设纳入创新工程试点审批条件之一,纳入创新工程试点总体评价的内容之一,也成为对党组织和部门考核的内容之一。考核结果与单位的工作绩效评价、资源配置、所长年薪制挂钩。

(四)工作交流。每年召开一次创新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举办了三次全国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建设论坛;召开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和党组织建设等主题研讨会。

(五)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影视媒体、书籍的宣传阵地作用,广泛宣传创新文化理念,使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创新文化建设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地参与到创新文化建设中来。

(六)案例引导。一是编写科技创新案例,从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管理三个方面,系统搜集整理科技创新中的典型经验,总结提升为有启示意义的案例。广泛传播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充分调动人们自觉创新的意识,让这些厚积薄发经过科学提炼的创新案例成为开启人们创新思维的金钥匙。二是在研究生中进行创新文化宣讲,重点培育青年科技人才。

(七)深入推进。将创新文化建设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统一部署,纳入常规的党务工作,进入规范化工作程序。

(八)制度引导。重视制度建设,制定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所长负责制条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党委工作条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辈出的学术氛围。

四、创新文化取得的成效

七年来,创新文化建设的实践,使中科院各研究所领导对创新文化的认识提高了,形成了所长负责,党委组织实施,工青妇各级组织齐抓共管、全体职工积极参与的局面。基层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凝练出表征组织理念,所训、所风、研究所的精神,开展向创新人物典型学习活动。创新文化建设在全国科技界产生了积极影响。路甬祥院长总结说:“创新文化建设最精彩的收获在于人心振奋,科学家对于创新的自信心大幅度提高,责任感空前提高。”

(一)营造了和谐宽容的人文氛围。

园区面貌:遵循讲实效、注重节省的原则,对园区环境进行改造,营造了优美舒适的园区环境。

工作环境:通过设立咖啡屋、举办学术沙龙等方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方便优雅的学术交流环境和科研环境。

形象标识:用形象标识表达理念、使命和文化内涵,用形象标识凸显组织理念。

价值理念:逐渐形成了中科院科学价值观—追求真理,爱国奉献,创新为民。追求真理—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爱国奉献—将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创新目标紧密结合;创新为民—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在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增强了创新跨越的自信心。

自主创新,从以前习惯于跟踪与模仿向立足于自主创新转变,到现在的提倡自主创新;

愿担风险,从习惯于从事低风险的课题研究向开展高风险的原始性、突破性创新研究转变;

开拓新领域,从习惯于固守现有领域向开拓创新新领域、新方向转变,鼓励从事创造性工作。

(三)弘扬了“唯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制订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律准则》、《中国科学院科技人员行为准则》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学术道德,弘扬了科学精神,促进了科技创新。

(四)培育了协力创新的团队意识。

要求科技人员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每两年在全院工作会议上表彰一次重大创新团队作出的贡献,培育共同创新的团队意识。鼓励系统集成,鼓励和支持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之间的联合攻关,打破研究所壁垒,营造交叉互补的科研环境,共同申请大的科研课题,取得大的科研成果。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思考

(一)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单位对创新文化认识还不到位。一味追求硬环境建设,不重视软环境建设。有的人还不能容忍失败,缺乏人文关怀,缺乏高远的全球视野。

(二)形式重于内涵的现象还存在。有的单位为应付检查,搞形式化东西,没有形成本单位的创新文化特色。

(三)制度有待加强。部分研究所的制度还存在缺陷,没有形成以创新价值观为基础、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不能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

(四)以创新为主导的价值理念尚未成为普遍风尚。精神理念的传播需要一个过程,比物化层面的建设过程更长,需要契而不舍地努力才能见效,群众参与度还不够。

今后思考:(一)现在已经从实践中感受到创新文化建设的作用,今后还要更加重视创新文化建设。目前,中科院已将创新文化建设列入院中长期创新规划中。(二)今年创新文化三期建设目标是:继续研究探讨创新文化的内涵、核心价值观、创新团队建设、创新文化的保障机制建设等。